2100年,婚姻仍然是牢不可破的社会关系,越相守越寂寞,爱人们要出走。于是产生了这样一段爱情故事,在科技的催化下,经历了拆分、重构,最终定格为一部都市寓言。娜娜是一具任人打扮的工艺品。你可以夸耀,拥簇,向她献礼,但绝不能毁坏她瓷白精致的壳。《替代品》讲述了一场皮格马利翁式的悲剧。张大海想要捂热娜娜,意外见证了自身的卑微,为了逃避这种认识,他制造了自己的平行宇宙。创作思想阐述:现下和未来将生出许多新的关系模式,我们内心划分情感远近的标尺,清楚标明了与他人关系的远近,这标尺的刻度是什么呢?是如同法规一样明确而公正吗?《巷代品》选择后剧作戏剧的创作方式,混合影像/肢体/声音等多种表达媒介,占有更多创作方式上的想象空间,在多样的戏剧风格之间,寻找一道轮廊锋利的路径,可以让我们不模糊叙事、也不模糊概念,以未来的时空,作窥视现下的眼睛。
这是一部充满着表现主义风格的当代戏剧,主要讲述了一群以追逐劲爆热点、歪曲事实为生的自媒体人,如何炮制一桩虚假爆款新闻的荒诞始末。 剧目创作思想阐述:流量的时代让人迷茫,人类像是在十字路口中被流量洗脑,麻痹,最后同流合污。在欢闹、博眼球的荒诞表层下面,是一幅幅无人探究真相的现实图景。这不仅仅是新媒体一个行业,而是整个社会的缩影。 演出团体介绍:我们是一群对什么都感兴趣,体验生命无限可能的好奇宝宝。渴望用戏剧击碎麻木,用天真替代无聊,永远做个小孩儿。
大明正统十四年,二十三岁的明英宗朱祁镇在太监王振的挑唆下出兵征讨蒙古瓦刺部。因宦官专权、战事指挥无方,致大军溃散英宗被俘,史称土木堡之变。随即,瓦刺太师也先挟持英宗欲陷北京,上下遑遑。此时,以于谦为代表的众臣拥立郝王朱祁钰为景泰帝稳定人心,大败瓦刺于城下。转年,英宗被释回京,于谦等奉其为太上皇,幽禁于南宫。七年后,景泰帝驾崩,英宗复辟,于是,拿问于谦、迫使其认罪伏法便成为了英宗皇帝复辟登基前的头等大事......
《羽毛》改编自真实故事,一个叫顾正的年轻男人惊讶发现,自己的快递包裹,长期被人偷拆偷看。他维权投诉,没想到遭到了他人更严重的报复,并揭开了更大的秘密:原来人们早已裸奔。在这一过程中,他从一个逃避者,变成一个反抗者。本剧旨在讨论信息时代的安全和信任的边界感问题,聚焦当下现实,直击社会热点,以话剧的形式展现当下社会之中人与人关系的脆弱和信任的重建。
从小隐藏在哥哥苏轼光芒下的苏辙,因为哥哥苏轼的锋芒太盛,仕途波折,自己也常常跟着受牵连、打击。久而久之,渐渐地,也忘记自己也曾是惊艳朝野的英才......正值盛年的苏辙是一名南京的地方小吏,一日,家中突然闯入京城来的不速之客,看似和善的言行与奇怪的打探......愈发让苏辙感到不对劲、细思极恐......看来哥哥苏又陷风波,但这次对苏辙的考验超乎以往......在一番斗智斗勇与挣扎后,做出了令人意外的选择。 历史背景:北宋神宗年间,湖州地方官苏轼因被人诬指诗文中有讽喻朝政的嫌疑后被收押,命悬一线之际,其弟苏辙率先站出来为他求情,愿用自己官位与名利换兄一命,写下千古求情名篇《为兄轼下狱上书》)。 导演阐述:整个视听上,也努力去营造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唱腔上保留演员各自流派的特点,身段表演以大家喜闻乐见的四功五法为基底,同时辅以民间小调、非现实游戏场面的昆腔元素、现代形体(发挥主演特长)和非传统戏曲舞台调度。主体布景呈现戏曲一桌二椅的变体一河两岸等 关于气质版气质版演绎即专为此次创想周打造的、采用近似清赏会的呈现方式。作为一种回归传统戏曲本身的演出形式,半清赏会性质的气质版更将突出戏曲表演中最核心、朴实的一面。简化布景及灯光,演员会身穿原戏戏服,带上简易妆容造型,使人物表演被放大突出,整体演绎会更加专注于唱腔、故事本身。是有助于剧目打磨的一次难得的实验。
故事发生在一个中国北方的县城,已经定居英国的母亲准备在吃完早餐后与儿子分别,席间,生性热爱冒险的儿子提出自己去旅行的计划。两个人的闲谈越飘越远,有意无意地指向对方的痛处,逐渐向着无可挽回一路狂奔.....此二人原创话剧曾于去年末在光影车间静剧场成功上演并获得了观众热烈的反响。此次希望借助创想周的机会,让这部剧和更多观众接触,共同探讨剧中提到的原生家庭问题。我们会根据观众的反馈继续打磨剧本及表演,为之后的剧场公演做准备。此次剧目将以工作坊的形式呈现给观众,并引入当下最为流行的互动戏剧概念。观众在其中不只是观众,也是编剧,也是导演,因为这不只是一个舞台上的故事,它会是每一个观众的故事。期待你与我们共同呈现的全新的《时刻》。
畅想未来后生物时代智能科技运用的声音艺术融合生物艺术装置系列小品,创作于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间。目前由电波主题、母体主题和漂流主题组成。系列持续开放研究中.....提笼遛鸟,悠然自得。拥有我们的个人数据和音视频记录回忆的手机扮演未来所谓的宠物角色,我们可以与他们对话交流,对我们来说仿佛一切可控,社交距离并没有阻碍媒介讯息的沟通,自我内心心理秩序的建立也有了支点;对他们来说,笼子也似乎并不阻碍他们自我迭代更新和意识生成。母体,生物孕育的温床,也是安全感的代名词。充满群体智能的黏菌在湿度宜人的环境下不断呈网状扩张生长,叠加两部手机时不时的受外界声响刺激发出的啼哭和咿呀学语扮演起了未来智慧进化尝试融合生物智能的想象,抛出了这样一个湿性未来的话语背景。星辰大海,广袤深邃。幼时,你可曾在海边捡拾花贝壳和听海螺?可曾寄出属于你自己的漂流瓶?后疫情时代,大家相忘于江湖,我们化身手机上在线会议里的头像,声音经过捕捉传输和远程电脑的实时处理再返回输出,延时叠加啸叫的信息流满是网络通讯时空的痕迹。
由上海戏剧学院17级舞美系服化设计专业缪苏菲发起,悄然在上戏实验剧院的后台落地发芽。把演出后剧场中的鲜花做成干花。伴随着一场又一场的演出,从喧闹归于静谧的后台。从第一支花开始,到数以干计的花束。从一个人,到越来越多的人看到这个项目自发加入。那些只承载属于一个人记忆的鲜花,它们值得有更广泛、更具价值的归宿。改变一束花的命运,这就是凝炼美好与永恒的开始。
有一天,城市发生了电力危机。一位科学家尝试了各种各样的发电方式,都收效甚微。有一天,他自己嘟嘟囊囔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的嘟囔竟然可以发电,为了城市的电能,人们一个接一个成为了废话发电员,并依此建立了废话制作工厂。跟许多地方一样,在工厂里的人们怀揣着各自的心思和目的,依托着这座巨大的工厂,在时代之下寻找生存的方式和机会。围绕着废话这个关键词,让观众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团体之间的关系。
剧本从一个普通家庭日常的生活状态出发,用舞蹈剧场的表现形式予以传达家庭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每个人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之下,所扮演的角色,给自己或是他人一种精神上和心理上的反思。剧本围绕着家庭中的男女老少展开,以一种讽刺的叙事手法向大家展示剧里的人与现实的你之间的联系。
创作思想阐述:继承中国文学的狐妖故事传统,表达自信包容的现代爱情意识,开启光怪陆离的自由想象。所有的外力都无法使我们分离,但对理想的不同追求可能终将导致我们挥手再见。毕竟,这已不是一个要以忠诚绑架彼此的时代,爱情以外,我们还有星辰大海。 剧目介绍:一对狐狸为了飞天奋力修炼,终于成功召唤了鸡精。面对鸡精的百般刁难,他们有勇有谋,双双获取飞天机会。却突然得知,他们的梦想,要以普通人的乐趣作为交换……这是一部侧重动物性身体开发的小戏,在乌镇经历了8个不同场地的16场演出,适应能力得到充分锻炼,深受观众欢迎。以狐妖故事承载人类悲欢,寄寓当代思考。
随着报童的一声吆喝,陈独秀等十二名青年冒着酷暑,相继来到李达的寓所,这是一所处于深巷内的石库门房子。这些青年就如何解救中华民族、推进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展了深入讨论,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顺利召开。然而会议的秘密举行,为世人留下了一个难解之迷:除了已知的十一名与会代表,第十二名代表究竟是谁?现在,我们将寻找历史线索的身份和使命交与你,希望你可以在重温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及寻找第十二名与会代表的同时,了解中国共产党艰难而光荣的建党历程,在党史学习过程中汲取奋进力量,感悟践行初心使命。
《际空之响》关注城市时空维度下的各种泛生命体空气、水、光、电波、尘埃、建筑、人群、车流、社交媒介……以身处大都市的人为主体视角,审视自身与周遭万物的生存状态,探讨人与其生存空间的关系。作品使用钢琴与交互电子音乐构成声音的叙事线索,并延伸至各种新媒体艺术元素。钢琴家是听/视觉感知的发起者,整个剧场空间作为投射介质。三个段落光、影、形连续演奏,分别表现:单一事物的千变万化;事物间的多元关系和对人类的映射;人之形源自万物之形。感谢这个媒体时代让音乐获得延伸,使声音超越听觉。运用属于当下的艺术语言唤醒人们迷惘的感知,建立起一种足以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敏锐度。从高处俯视身处现代化大都市渺小的我们,用音声之光普照万物。 徐志博 青年作曲家,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导,青年作曲家,上海计算机音乐协会理事。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获博士学位,先后师从周湘林、陈强斌、杨立青教授。创作涉及各种类型的音乐作品,屡登国内外艺术舞台,多次荣获国内外音乐创作奖项以及各类创作委约,在国内外取得较高反响。现从事作曲及音乐理论课程教学工作,致力于现当代音乐、声音艺术、新媒体艺术等领域的理论研究,先后主持多项国家与省部级学术研究项目。学术成果主要围绕现当代音乐、媒体艺术的核心问题,关注声音理论、技术、媒体融合等发展轨迹及趋势。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和学术会议发表论文20余篇。徐志博结合自身创作,形成一种理论与实践相互支撑的学术研究机制。
《易经》是中华文明史上一部内涵精深、流传久远的典籍,它不仅被称为群经之首,更是中国人哲学思想的源头。《易经》把天道、地道与人间正道融为一体,阐发了修身齐家治国的人生理念。本作品取其易字为名,除表达编者对易的理解之外,还借助《易经》中的卦象与卦辞等作为创作依据,从而生发出了一些特定的动作与画面。我们以太极元素来发展动作,通过形式上的阴阳转换和刚柔并济来表现易的动态平衡,也试图表达其天人合一、大道至简的思想和意境。 李源 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讲师,艺术硕士。多年来从事中国古典舞《动作解构与重构》的课程研究,试图解决传统古典舞身韵训练与当代古典舞脱轨的现状,并探索和创作了一批优秀的当代古典舞作品。创作剧目《高山流水》获华东六省一市舞蹈比赛一等奖;《龙飞凤舞》荣获桃李杯舞蹈比赛群舞二等奖;荷花杯舞蹈比赛金奖。《弄剑》、《异位》获上海市小节目比赛作品奖,《田横五百士》获得上海市汇创青春作品奖,《心本无尘》参加全国舞蹈比赛展演。
城市题材作品《冷感人》,旨在探讨科技高度发展的当下,都市人潜意识中的疏离感。在这个将所有过往托付于云端的时代,一切虚实之间的爱欲悲喜,有多真切?盛宴狂欢,终归冷感。两位主创都来自D.LAB DANCE舞蹈实验室,希望通过冷感人这一概念来探索这个具有符号性特征的群体。他们是都市科技发展背后的产物之一,他们依附于虚幻,终日沉浸在感观被封存的安全屋里,找寻现实中没有的一切。为了寻求内心的片刻缓解,一切无法描述的微妙情绪终将宣泄在夜晚的狂欢中、迷幻的音乐里……作品期望通过舞者的肢体语汇去探索和放大这群人冷感背后的真实内心。 钱婷婷非科班出身的她凭借着那份执念,在2010年进入北京师范大学舞蹈系,并成为青年舞团的演员。毕业后带着对梦想的坚持和一份幸运,被段妮发掘,进入陶身体剧场,曾参演作品《6》、《7》。封闭式的严苛打磨和熏陶使得她的身体及意识打开了新的大门。2016年正式加入D.LAB DANCE。主要编创作品:《抛物线》、《INVISBLE》、《跳舞!跳舞!跳舞!》、《THE BLUE NOTEBOOKS》。她对于舞蹈的理解不仅源于多年来在不同风格舞种中的浸泡,也更多地来自生活中的细微感受。她对身体的诠释并没有局限于舞蹈本身,而是从人处世的状态出发,把不同时刻的变化和感悟融入作品。她不仅在舞蹈剧场表演,也涉足于舞蹈影像、装置、音乐和服装等领域进行跨界合作。 段婧婷D.LAB DANCE创始人兼艺术总监,国内知名芭蕾舞者,舞蹈剧场演出制作人。2003年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上海舞蹈学校。曾获上海国际芭蕾舞比赛评委特别奖、第二十届保加利亚瓦尔纳国际芭蕾舞比赛最佳新人奖、第七届全国桃李杯舞蹈比赛少年组芭蕾舞三等奖。曾就职于上海芭蕾舞团和香港芭蕾舞团,并在大型古典芭蕾舞剧中担任重要角色。自2011年起,先后策划制作现代舞专场演出《SHANGHAI JUNGLE》、《LOVE》、《看不见的城市》、《FRAGILE》、《匿名来信》、《MIRAGE/无人之境》,作品《界线》、《二十面体》荣获2016年中国小剧场舞蹈票房五强。2013年参加真人秀《舞林争霸》,2018年作为助跳嘉宾,受邀参加《这就是街舞》,2018年作为嘉宾导师参加《新舞林大会》,2018年为原创综艺节目《幻乐之城》窦靖童与王菲的节目编舞。
莫斯科的外科医生卢卡申因为醉酒错上了飞机,来到了列宁格勒。由于列宁格勒的一个地址和卢卡申在莫斯科的家地址一样,所以卢卡申错把它当作了自己的家,并与新家的女主人娜佳产生了误会。而二人各自的伴侣也因为这场误会离开了他们,面临新的境遇,两个孤独的人之间开始燃起爱的火苗。本作品的故事取自于导演梁赞诺夫的作品《命运的拨弄》,灵感来源于荷兰历史学家赫伊津哈对艺术起源于游戏的探讨。如果戏剧起源于游戏,那么在本作中,爱情就是棋盘中的骰子。在到达游戏的终点前是否敢于掷出新的点数重新开始,将是男女主人公所要面对的选择与拷问。联合出品: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 华人梦想 周涛上海戏剧学院导演专业硕士,复旦大学世界史专业博士在读,复旦大学艺术教育中心讲师,复旦剧社指导教师,上海学生戏剧实验中心主任,中国戏剧奖校园戏剧优秀编剧奖获得者,入围第七届上海文学艺术奖上海青年文艺家培养计划,上海市重大文艺创作领导小组评审专家,原上海电视台五星体育频道主持人。2009年起致力于校园戏剧的创作与研究,所创剧目《小巷总理》、《4:1》、《天之骄子》、《理查二世》、《种子天堂》连续五届入围中国校园戏剧节,并连续三届获得中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戏剧类一等奖,作品《理查二世》与《克罗斯》分别入选爱丁堡、悉尼与墨尔本艺穗节。
《捉影》是一出戏中戏中戏。它讲述的是:古代南洋某岛国,岛民以捕捉影子献给国王来保全性命。一个皮影戏艺人误闯影子国,无意间发现了国王和影子的秘密;他跟盲眼皇后之间也产生了一些微妙的情感互动……后来,艺人当了国王,却再也无法进入皮影戏的世界了。该剧融入皮影戏和傀儡戏等传统中国戏曲元素,并赋予它们指向人性的当代演绎。探索小角色与大人物、个体生存与时代洪流之间的微妙较量一切你想要的,都会成为囚禁你的皇冠之重。这种囚禁如影随形、难以摆脱。联合出品: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 有个剧团 / 有个剧本 / 上海三折文化传媒中心 初夏编剧,现就职于南京市艺术研究院。毕业于南京大学戏剧影视艺术系,硕士。入选英国皇家宫廷剧院国际写作项目。主要作品有:话剧《青红不解皂白》(入选第八届北京南锣鼓巷戏剧节)、越剧《上邻下舍》(江苏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南京市越剧团演出)、昆曲《未见鹤盗鹤》(国家艺术基金昆曲编剧人才培养项目)等。初夏永远对这个世界好奇,关注当下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煞有介事地说着看似荒诞不经的故事,在剧本里寻找讲故事、情感互动和魔法之间的平衡点。
主创在《山海经》的世界观下,创造出来自当代、具有哲学思考的新故事。借由分身这一概念来传达人内心对于未知的对抗与和解的过程源起于生命,挣扎于生存,感悟于爱、恨、恐惧,最后沉寂于释然。若东方图腾所绘制的神话世界是代表未知的源起,那么兽所代表的分身则是一种内心情绪的视觉衍生。作品通过半沉浸式影像空间设计,结合多媒体视听呈现,令观众置于未知之中,随着舞者一起经历分身,一起感悟缘起缘灭。作品在新媒体设计上也同样使用了分身的概念,通过动作捕捉、交互式动画、远程操控等技术,将幕后的分身与台前联动。同时借由这些渗透于演出各个角落的分身,体现了现代科技与传统艺术之间的跨界交融。 张屹南博士,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教师,数字媒体设计师,同济整合媒体设计研究室联合创始人,同济声音实验室主要成员,纽约PARSONS设计学院访问学者。多年来致力于数字媒体设计和动态影像设计的教学研究以及新媒体艺术相关创作实践,具有丰富的跨界合作与创新经验,作品内容包括影像艺术、三维动画、创意编程、声音设计、新媒体表演等综合领域。
《彼岸》是旅德中国青年钢琴家俞湘君首创的钢琴超媒体系列音乐会。该系列选取现当代优秀中外钢琴音乐作品,立足于音乐作品内在的结构张力和音响表现力,借当代媒体艺术视角,融汇钢琴之美感和媒介之活态,通过富于时代和科技气息的艺术呈现形式为现代音乐构建一种多方位阐释和再创造的演绎模式。本场音乐会将延续表现元素的多重性钢琴独奏、电子音乐、交互灯光、图示化乐谱、交互影像。钢琴家对作品的诠释经由这一系列的表现手法将产生超越听觉的视觉、运动及空间效应,营造声景相融的感官意境,为现场观众带来沉浸而可见的音乐体验。四位中西作曲家不同时期的钢琴音乐创作,通过新媒体艺术家达彦的视觉交互设计形成了一种有趣的对话感,既是中西不同音乐风格间的对话,也是跨媒介、跨时代、跨领域创作美学的对话。 演出曲目:大宇宙(第一、二辑)选曲 作曲:乔治克拉姆际空之响(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委约作品)作曲:徐志博诗画三帧之三 作曲:邵青中国门 作曲:约翰亚当斯 * 演出曲目及顺序以现场演出为准
落魄书生钱大端微醺,归途偶遇一枚铜钱,内中一动,十分纠结。最后决定奋发读书,超然俗外,不为金钱所累。